针织所教师党支部紧密围绕“七个有力”的“双创”工作重点任务,以“一流党建锻造一流团队,助推一流学科建设”为总目标,把支部建设与团队提升深融入,把纺织学科的专业特色与高校基层党支部立德树人的职责相融合,把教学科研工作与国家创新和纺织行业发展需求互融通,把各项任务合理分解到“凝心聚力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发展成果验党建”支部建设总体思路当中,按照“三定三保”总路径,对标对表,抓实抓好支部建设,各项重点任务均已顺利完成。
一、固本强基,把党员教育与团队提升紧密结合,有效提升思想引领力
党支部在“教育党员有力” “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上下功夫,把支部建设与团队提升深融入,通过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修订完善各项制度等,巩固定制,把党员教育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确保守住信仰之“魂”。
支部学习,举旗定向,提升凝聚力。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的教育观,结合主题教育开展系列专题学习和实践学习活动,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升支部党员创新创造和自育育人活力,增强支部党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科研和聚焦一流人才培养的定力。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2020年召开4次支部大会,专题研讨党建领航核心工作、中心重点突破工作,制定3项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清单、责任清单、人员清单,引领方向,增强信心。202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党史学习理论学习理解和系统性计划,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定期研讨中心未来科研方向,讨论课程思政建设与落实方案,开展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公开课,把党的百年奋斗精神落实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中心组会,扛起主责,激活源动力。党支部以党建工作引领事业发展,坚持每周召开组会,研讨课题,推进项目,不断调整中心科研方向,瞄准行业缺口,做好前沿科研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服务。2020年面对突发疫情,中心调整方向研发针织口罩,破解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可重复使用的针织抗菌口罩。2021年以来按照师德师风建设方案要求,强化支部政治引领力,围绕《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等开展立德树人研讨、教师思政教育和师德师风专题学习,对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有了深刻理解和认识,不断增强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在工作中做好“传帮带”,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切实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制定科研路线图、时间表,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本科教育“回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0年以来,支部成员坚持停学不停教,共指导56名本科生、17名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完善制度,压实责任,确保执行力。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支部现有制度。制定并完善《教工第三党支部工作制度》《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工作制度》《教工第三党支部支委工作制度》《教工第三党支部党员评议及考核制度》,从严从实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压实责任,落实责任清单制度。将已出台的《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责任清单》《教工第三党支部支委责任清单》《教工第三党支部党员责任清单》落到实处,形成支部书记、支委、党员分层定标、规范有序、强化落地的工作机制。
二、回归梦想,把专业特色与立德树人职责相互融合,全面彰显育人初心
党支部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凝聚师生有力”和“宣传师生有力”,极引导党员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以“培养行业人才”为使命,量身定学,推进“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目标落实,搭建党支部与学生的“连心桥”,以行业特色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导向,科教融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提增干事之“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开设“三个课堂”,滋养育人初心。支部借助首批江苏省教科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蒋高明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平台,开设“劳模课堂”“事迹宣讲课堂”“专家课堂”,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支部党员创新创造和自育育人活力,滋养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支部党员蒋高明教授走进商学院、至善学院、我院“创新训练营”等,分享团队成长历程,把纺织精神和育人初心无私传递。2020年8月党支部赴连云港开山岛开展主题当日活动,把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夫妇的事迹宣讲课堂搬到现场,在实践中重温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支部党员丛洪莲教授、夏风林教授参与学院思政品牌栏目“教授茶座”,分享生活学习经历,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支部党员马丕波教授受邀参加巴基斯坦纺织工业创新大会、第二届先进编织复合材料与航空航天论坛、全国纺织服装青年学者论坛、2021现代纺织科学与工程国际研讨会、针织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以及学院青年教师沙龙、青年学者论坛等并做报告。支部党员、中心教授丛洪莲、夏风林、马丕波,支部书记万爱兰,均担任本科生班主任,走在育人工作思想引领的第一线。2020年,蒋高明教授荣获江南大学“至善教材奖”,丛洪莲教授荣获江南大学“至善教学奖”、2019-2020年度巾帼标兵,夏风林教授荣获江南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
聚焦“课程思政”,传递育人初心。党支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纺纱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学习,在《针织学》课程率先进行试点,支部党员以集中研讨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发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和背景资源,分析与凝练“针织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不断丰富案例库内容。目前,库内涉及创新意识、专业自信、行业责任、科学观念等多个角度的实际案例,并成功申报beat365官方网站“纬编产品设计”课程思政项目。在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中,针织教研室利用实践课堂,把“课程思政”引入工厂车间,深入企业实习一线指导学生,一边学习生产知识,一边感受纺织行业正迈向绿色、智能化的新变革。2020年伊始,支部承办的“针织创新技术与产品开发”沙龙在无锡举行,沙龙围绕“携手同行,共创未来”的主题,邀请到原料企业、知名服装企业、针织面料生产商、智能仓储企业与国内一流针织产品研发机构等多家单位进行深度的交流,共同研讨未来针织专门人才的培养重点和路径,不断提升创新意识。2020年,《针织工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全员“抗疫复学”,筑牢育人初心。科学应对疫情,凝聚组织力量。突发疫情,停下了开学的脚步,一条网线,连通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网情深”。疫情下悉心线上教学既是党员先进性的“检查站”,也是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的“练兵场”。支部党员做实做细各项工作,攻克技术难题,结合疫情,将课程思政融入线上教学,在线讲授《针织工程》、《针织毛衫设计》、《针织产品设计》等6门课程,录制200多个教学视频,建立8个课程答疑群,与纺织工程10个班级的200余名学生一起啃下线上教与学这块“硬骨头”。对因疫情防控需要,未能按期返校的6名学生,导师每周定期与他们联系,了解思想、心理状态,加强学习科研和学位论文指导,鼓励学生主动担责,把研究转化为疫情防控的智慧,保证学习指导不断线、学术研讨不冷场、科研育人不断档。
三、深度融合,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开拓互相促进,不断提升典型影响力
党支部一直以来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党建工作,聚焦“组织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和“宣传师生有力”,高点定位,实施“三个计划”+“‘三联’领跑”,致力于行业科技创新和行业人才培养,确保建立事业之“功”,逐步实现了针织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三个计划”,构筑科学研究新高度。实施“针善计划”,搭平台、出政策、求突破,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提升支部成员科研创新能力,与博士第一党支部开展共建,组织开展“针智针善,振兴中华”主题党日活动,就“论文撰写与发表”“专利撰写经验”等主题展开专题交流和经验分享。与无锡市承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共同召开 “针织张力智能调控关键技术”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启动会,双方就专利培育项目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以期推动高质量成果转化。实施“针智计划”,强化基础研究,助力针织智能化、产业化,2020年7月“短纤纱智能型高速经编机”项目顺利通过成果鉴定。开发针织口罩,成功研发可重复使用的针织抗菌口罩,做好疫情“补缺”工作。关注行业动向,破除疫情壁垒,与江阴市恒亮纺织有限公司、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召开研产合作座谈会,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2项,有力助推企业复工复产。2年来,SCI论文投稿70篇、发表61篇,申请专利46项、授权32项,与江阴傅博、苏州爱得、常德纺机、连云港奥神氨纶等21家企业签订科研合作项目,涉及针织服用面料、医用纺织材料、针织装备、功能性材料应用研发等,合同金额超5000万元。实施“针育计划”,支部积极发挥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指方向、出点子,努力培养青年教师,不断强化队伍梯队建设,带动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支部举办“大师讲座”,邀请宗平生老前辈为中心师生开展了关于“纬编生产关键技术”的专题讲座,宗老师结合自己多年工作与教学经验,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为师生讲述了针织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实际生产中纬编技术的应用。为提升中心师生专利撰写水平,提高专利质量和授权率,支部举行了“专利撰写”专题培训,邀请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向师生科普了专利的核心授权条件。以KTC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发布针织领域科研成果、观点145篇,推进行业交流创新。支部连年举行宗平生针织奖学金颁奖典礼,用于奖励针织方向优秀研究生,激励同学们立足针织为纺织行业作出更大贡献。2年来,支部1人获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1人获校至善青年学者称号,1人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20年纺织青年科技奖”,硕士常玉萍获得江苏省优秀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冒海文荣获“第21届陈维稷优秀论文”。19年9月以来,接待南京大学全体校领导、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南京邮电大学全体校领导、青岛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家高校来访参观交流。
“三联”领跑,做出行业服务新贡献。支部“联建”,带领企业发展。2020年8月,针织所教师党支部与氨纶纤维生产的龙头企业——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支部进行结对共建并赴开山岛开展“创先争优、勇于作为”主题党日活动,参观奥神氨纶公司党建活动室、廉政文化教育展厅和廉政文化主题公园。针织所教师支部与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支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努力通过校企共建的平台,促进双方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式,共享工作资源、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良性互动,共创、共建、共享、共赢。2021年4月,为了贯彻落实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支部全体党员赴南通海安参观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与共建支部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党支部、海安启弘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三家共建开展“追忆党史、攻坚克难”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学习党史和技术交流,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党建业务齐开展双促进。主业“联抓”,带动行业前行。支部致力于行业人才的振兴,他们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面向企业人才展开的针织技术培训,目前已连续举办 97期培训班,2019-2021年共举办6期针织技术培训班,范围从经编拓展到纬编、横编,累计为中国纺织行业输出近4500名专业人才。支部分别以“双循环驱动•多维度创新”“新针织 新生态 新未来”为主题,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2020、2021两届针织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从事针织技术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针织相关企业近400人参会。各界企业家、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以“十四五”规划行业发展为背景,通过广泛的技术与信息交流,促进技术与学术融合、研发与需求融合、产品与市场融合,为起点为促进我国当前针织发展提供新见解、新方法和新思路,通过搭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平台,为促进针织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党员“联创”,带头科技创新。一流党建促一流事业,针织所教师党支部始终视行业技术创新为己任,始终走在针织领域技术研发革新的前沿。2020年,支部以“十四五”规划制定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企业调研和座谈,形成了《“十四五”国内外针织技术发展趋势》报告,并在针织创新大会上进行了分享。中心还以针织技术为核心,积极在学科交叉领域拓展研究,现已在生物医学材料、经编人造草皮、卫星航天材料等方面取得不少突破,中心研究人员通过经编技术制备了两种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疝修补片,该研究可为补片的产品开发利用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以针织技术为基础研发的经编人造草皮,性能测试目前已突破全球最大人工草皮制造商共创标准,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2020年7月,“短纤纱智能型高速经编机”项目通过鉴定,3年来中心深入研究短纤纱智能型高速经编机关键技术,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短纤纱经编高速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智能生产技术,并自主研发了“短纤纱智能型高速经编机”,该项目已在企业推广使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良好。2022年元月召开“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研讨会”,围绕“科学探索无止境、学科交叉创未来”主题,结合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在医疗临床诊断、治疗、修复、替换以及人体保健等防护领域的实际应用开展研讨,分享科研成果,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会议邀请到医学、纺织、化学、医院、企业等行业专业人士参加,不断拓展学科内涵,推动纺织生物医用材料迈上新台阶。